明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_唐代饮茶
很多朋友对于明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和唐代饮茶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时期开始注意茶形
1、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
2、东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3、秦统一六国后,四川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向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后逐渐沿着长江中、下游推移。
4、西汉:《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是茶叶进行商业贸易的最早记述。
5、东汉:华佗的《食论》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用效能的首次记述。
6、《三国志》记载了东吴君主孙皓(孙权后代)“赐茶茗以当酒”的故事,这是“以茶代酒”最早记载。
7、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所作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国茶树的发源地。
8、东晋《晋书》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可知在当时以茶果待客,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9、南朝接近茶叶产地,饮茶极为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从南朝归顺北朝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南北朝初期,茶是作为贡品出现的。
10、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们为逃避现实,整日作诗品茶。使茶叶消费激增,茶在南方成为普遍饮品。
11、唐代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因茶性寒回甘,能提神醒脑,所以很受欢迎。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事大兴”,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础。唐代茶业由此日益兴盛,产茶地遍及大江南北,茶类名品异彩纷呈。茶叶生产、贸易迅速兴旺。与此同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茶籽回国,将茶叶传播到日本,是后世茶文化遍及世界的发端。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以及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2、饮茶在宋代兴旺至极,大大小小的茶馆比邻皆是。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守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帝王之名论述茶学、倡导茶文化的皇帝。
13、宋代茶叶重心开始向南移,建茶崛起。建茶是广义的武夷茶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此时茶类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由唐以前的紧压饼茶变为末茶、散茶。数量上仍上饼茶、团茶为多。同时出现用香花薰制的调和茶。
14、宋代品饮采用点茶法,接近于我们现代的饮用方法。贡茶的出现促进了饮茶的发展,“斗茶”(又称“茗战”、“点茶”、“斗碾”,是品评、判别茶叶优劣的方法)之风大兴,
15、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上至官廷,下至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评判茶品优劣的技艺和习俗。图中四个茶人,两人已捧茶在手,一人正提壶倒茶,另一位茶童模样的正扇风烹茶。人物刻画细致、高雅,非常生成地表现了宋代茶人“斗茶”时的情景。
16、元代时期,民间一般只饮散茶、茉茶,饼茶与团茶主要用于贡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机械制茶叶。据王桢《农书》记载,元代某些地区采用水转连磨(利用水力带动茶磨碎茶)技术,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
17、该画是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的元代画作。画中一座草庐内陆羽正抱膝而坐,身旁童子相伴,为他点炉烹茶。画上题“陆羽烹茶图”,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体现了元代时期的饮茶文化。
18、明代时,各地的茶叶贸易已很普遍。这时的饮茶方式由煎煮逐渐变为泡饮。饮茶场所也由户内移至户外。“斗茶”之风较宋代更甚,茶人之间互相比较茶技高低,饮茶又一次大为风行。明代的制茶工艺大部分地区改为炒青,并开始注意成茶的外形,均把成茶揉搓成条索状。
19、清代初期,清政府废弃所有禁令,允许人民自由种植茶叶,茶已是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这时的茶叶生产已相当发达,开始向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出口。但随着清代政治、经济的衰落,茶文化也不再有唐宋时的兴盛,开始日渐走向衰微。
二、中国历史上茶叶最早的利用形式是生煮羹饮
1、古代中国人最早从发现野生茶树到开始利用茶,是以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的。
2、而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农氏。在汉代托名神农而作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而神农氏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庄子篇》称:“神农之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可见他生活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据考证,茶的发现与利用迄今当有万年左右的时间了。
3、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火生煮羹饮,就像今天我们煮菜汤一样。在茶的利用之最早阶段是谈不上什么制茶的。那时人们把它作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4、《晏子春秋》这本记载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晏婴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之外只有“茗菜而已”。晏婴吃的这种“茗菜”,就是新鲜的不经晒干的茶叶。这种以茶作菜的风俗,就是在现代还有某些地方仍保留着。如云南省基诺族至今还有吃“凉拌茶”的习惯,把采来的新鲜茶叶,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许大蒜、辣椒、盐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匀,就成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
5、后来,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古人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开始把茶叶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而将茶叶晒干,用水煮羹的饮茶法,持续了很长时间。晋朝人郭璞为《尔雅》这部古代字典作注时还说,茶叶“可煮作羹饮”,说明晋朝人还采用这种饮茶法。
6、生煮或晒干到用时再煮羹的羹饮茶,是古代最原始的茶类。生煮和晒干的羹饮茶,严格说来,又有一些区别。采下的鲜茶叶,经过阳光曝晒,内质发生一定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使茶便于保藏和运输。
三、什么 情境 最爱喝茶
1、明代的冯可宾提出饮茶“十三宜”,指出了在这十三种情形下是最适宜喝茶的。或者说,要有这样的环境和心境,才能品到最完美的茶。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其独特美,不同的是人未必常有雅兴,原因是俗务缠身,根本没有品茶的工夫,何况是品茶的心情呢?
4、身为凡夫俗子只可待到无事之时,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品味一番茶的韵味。
5、就是要有趣味高尚,懂得欣赏茶之“三昧”的茶客。
6、茶是一种艺术,需要有知音,否则就如同对牛弹琴,虽有“高山流水”之雅意,而无伯牙子期之相知;虽有无上妙品之佳茗,却只能暴殄天物于“牛嚼牡丹”之俗客。
7、饮茶要有幽雅的品饮环境,令人处于一种心平气静、无忧无虑的心境之中。环境常能感染人,处下热闹喧嚣的街市,人们不免往钱财名利上想。而处于芝兰之室,人们往往向恬淡娴雅处想,心由境造,境由人造,选择一个幽静的环境对于品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8、诗歌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流淌,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四、抹茶是谁发明的
1、抹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朝,但其现代形式,特别是与茶道相关的形式,是在日本发展和完善的。
2、在中国唐朝时期,茶叶开始被制成茶饼,方便运输和贸易。人们在饮用时,会将茶饼磨碎,然后将粉末撒入热水中,这就是早期的抹茶。这种饮用方式在宋朝时期变得更加流行,被称为点茶。
3、然而,到了明朝,中国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流行泡茶,即直接将茶叶放入热水中泡制,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而将茶叶磨成粉末的方式则在中国逐渐消失。
4、然而在日本,这种磨茶的方式却得到了发扬光大。在12世纪,日本的禅宗僧侣将茶的种植和饮用技术带回日本,从此,抹茶和日本的茶道文化开始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式。在日本,抹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生活艺术的象征。
文章分享结束,明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和唐代饮茶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普洱茶的拼配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体现在匀其色(普洱散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
2025-08-27 08:07:16大家好,关于普洱茶的拼配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体现在匀其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普洱散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
揭秘堆味普洱茶:定义、特点、危害及辨别方法
2025-08-04 13:03:06在探寻普洱茶的品质之路上,我们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叶,“堆味普洱茶”这一概念,对于茶友而言,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究竟什么是“堆味普洱茶”?它有何特点?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它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堆味普洱茶”的定义及特点我们需明确,…
揭秘红字茶叶:红茶、普洱、金花等茶类的特点与区别
2025-07-23 13:03:19各位茶友,大家好!在茶的世界里,颜色往往是区分茶类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几种以“红”字命名的茶叶,包括红茶、普洱茶、金花茶等,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区别。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些茶叶。红茶:红汤、红叶、红香我们来…